大家在談節氣時,時常忘記『蚵嗲』在過去可是最具代表性的節氣飲食。早年蚵嗲可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的,通常是在中秋節隔天才會有攤販出來賣蚵嗲,到了隔年的清明以後就會歇業了!
先民會有這樣特殊的季節性飲食,最主要是因為『養身』概念的落實,天涼的時候吃炸的東西比較不容易上火,反而能為身體增添一點溫暖,但是到了熱天時,就不太適合吃炸物了,炸的東西燥熱、容易上火,由此可知當年在飲食上,可真的很重視節氣。
我時常想,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夠吃到鹹酥雞這類的炸物,以過去的眼光來看,這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,但是現代人早已推翻節令的問題,徹底改變飲食文化與習慣。
炸蚵嗲的時候,千萬不能使用麵粉,一定要用豌豆粉,這豌豆粉雖然只是外層薄薄的一層脆皮,但是所散發出的特殊香味與口感,讓食材的味道顯得更加明顯。可惜豌豆粉的保存不易,一定要放在陰涼處,而且只有七天的保鮮期,保存不好就為長蟲了。
傳統的蚵嗲味道比較濃郁,當年店家都會將內餡的蔬菜加以調味,但是調味過的蔬菜容易生水,如此在製作上會多一層濾水的手續,同時蔬菜若沒即時完也容易敗壞,因此現在的店家大多都會捨去內餡蔬菜的調味。
過去只要蚵嗲在街頭出現,就是象徵天涼了!這是天涼時才專屬的一份點心。